质不断损失或产生残余变形称为磨损。 3. 润滑:用润滑剂减少两摩擦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或其他形式的表面破坏称为润滑。 4. 摩擦副:接触表面做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称为摩擦副。 5. 赫兹接触面积:按赫兹弹性变形方程计算的接触面积。 6. 接触点:真实接触面积的单元,即两物体产生接触的点。 7. 赫兹接触压力:按赫兹弹性变形方程计算的接触压力。 8. 烧伤:滑动接触的摩擦副表面在氧化气氛中因局部受热而氧化。 9. 极压添加剂:能和接触的金属表面起反应形成一种高熔点无机薄膜以防止在高负荷下发生熔结、卡咬、划痕或刮伤的添加剂。 10.抗磨添加剂:防止或减少与油品接触的金属表面磨损的添加剂。 11.油性添加剂:能增加油膜强度、减小摩擦系数、提高抗磨损性能的添加剂。 12.抗磨性:油品通过保持在运动部件表面的油膜,防止金属对金属相接触而磨损的能力。 13.润滑剂承载能力:在规定条件下的试验系统中,运动系统接触表面的润滑剂可承受的大负荷。 14.四球法:以一个转动的钢球压住三个固定钢球浸在试样中运转为其特征的四球试验机测定润滑剂极压和磨损性能的试验方法。 15.大无卡咬负荷:用四球法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在规定条件下,不发生卡咬的***大负荷。 16.磨损直径:用四球法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在不同负荷下三个固定钢球上产生的圆形、斑点状、光亮磨痕的平均直径。 17.磨痕—负荷曲线:用四球法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以磨痕直径为纵坐标,以相应的所加负荷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上作出的一条线。 18.赫兹直径:用四球法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在静态条件下由钢球弹性变形引起的凹坑的平均直径。 19.无卡咬区域:用四球法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润滑剂膜尚未被破坏时所加的负荷区域。 20.卡咬:指测定润滑剂极压性能时,试件表面产生严重的粘附和材料迁移而使相对运动停止的现象。 21.准确度:一个试验方法对同一试样测定的两个或多个结果的一直性程度,用重复性和再现性表达。 22.重复性:同一操作者,在同一实验室使用同一台仪器,按方法规定的步骤,在连续的时间里,对同一试样进行重复测定结果的允许差数。 23.再现性: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型的不同的仪器,按方法规定的步骤,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允许差数。 24.置信水平:按试验方法正确地操作时,从长远观点来讲,所得结果的差数超过规定范围的几率。 25.承载能力:滑动或滚动摩擦副在正常工作时所能承受的大载荷。 26.PV值(压力速度值):压力和表面速度之乘积。 27.PV极限(压力速度极限):允许的大PV值。 28.滑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具有不同速度时之摩擦。 29.滚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之大小和方向相同时的摩擦。 30.滑滚摩擦:两接触物体同时具有滚动和滑动的摩擦。 31.摩擦力:两物体摩擦时相对移动或预位移的切向阻力。 32.摩擦系数:抵抗两物体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对作用到物体表面的法向力之比。 33.摩擦工况: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的载荷、速度、环境温度、介质、表面状态等参数的规范。 34.划伤:在摩擦表面滑动方向上形成宽而深的犁痕式破坏。 35.擦伤:在摩擦表面滑动方向上形成细而浅的犁痕式破坏。 36.接触疲劳:摩擦材料受法向载荷和切向载荷重复作用产生的表面破坏。 37.磨损率:磨损量对于产生磨损的的行程或时间之比,称为磨损率。磨损率通常可以用三种方式表示: (1).单位滑动距离的材料磨损量; (2).单位时间的材料磨损量; (3).每转或每一摆动的材料磨损量; 38.相对磨损率:试验材料磨损率与在相同条件下的标准材料磨损率之比。 39.磨合:摩擦初期改变摩擦表面几何形状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摩擦相容性)的过程。 40.灵敏阈(灵敏限)引起计量仪器示值可察觉变化的被测量的小值。